鳥窩露天朝上,下雨天鳥兒怎麼躲雨?被雨淋了會怎樣?

aiya 2022/11/30 檢舉 我要評論

生活中看到鳥窩時,你會不會有這樣的疑問:用樹枝做成的鳥窩,很多都「粗制濫造」,而且開口向上,雖然平時可以用來休息,但是下雨天回鳥窩肯定會淋雨。 那麼鳥是如何躲雨的呢?直接淋雨會不會因為失溫而死呢?

1、各種各樣的鳥窩

正如不同的地區會建筑不同風格的房子一樣,不同的鳥類也會筑不同的巢,大小、形狀、建筑材料、筑巢選址等千差萬別。

鳥窩的大小跟鳥類本身的體型有關,小鳥筑小窩,大鳥筑大窩,這一點沒什麼好說的,不過鳥窩的形狀就各顯神通了。

最常見的就是杯狀巢,大多開口向上,像個杯子或者碗,主要筑在樹枝、樹杈裂縫上等處。筑巢材料包括了泥土、朽木、糞便、蜘蛛網和毛蟲絲等,有些甚至會把自己的唾液和食物混在一起,用作筑巢的粘合劑,將鳥窩牢牢地固定在樹枝上。黃鶯、紅喉北蜂鳥等筑的就是杯狀巢。

有些鳥類會在地上挖個洞,被稱為洞穴巢,它可能是一個很淺的洞穴,也可能有一條通往筑巢室的長隧道。當然了,由于鳥類并不具備「打洞」的能力,它們通常只是在松散的泥土或者鳥糞堆積物等軟質材料處挖洞,內部使用一些「細軟之物」用來鋪墊。穴居貓頭鷹、翠鳥等的巢穴就是洞穴巢。

啄木鳥的窩是樹洞巢的代表,它們會選擇樹上現成的洞,也可以自己挖洞筑巢,然后在樹洞中鋪上樹葉、干草、羽毛、苔蘚和毛發等柔軟保暖之物,方便產卵育雛。

像老鷹這樣的猛禽的巢穴,通常會建造在較高的懸崖邊上或者大樹頂端,它們的巢穴通常很大,要把樹枝一根一根地叼到高處,搭個窩往往需要幾個月時間。不僅如此,這些猛禽每年都會回到同一個地方筑巢,這讓它們的鳥巢非常巨大:一只禿鷹的鳥巢可重達一噸!

有些鳥類的巢穴就比較精美了,比如織布鳥、黃鸝、太陽鳥等,它們會使用一些柔韌的材料,精心編織完整的球狀巢穴,并吊在樹枝上,這種鳥巢被稱為吊墜巢。還有一些鳥在地面或者低洼地區,搭建一個除了出口幾乎全封閉的球型巢穴,為自己和幼鳥們提供安全的庇護所,比如灶巢鳥等。

當然了,還有一些鳥壓根就不筑巢,比如游隼、海鴉和帝企鵝等,它們直接將蛋產在相對隱蔽的地方,沒有巢穴結構。而像大杜鵑這樣具有巢寄生的鳥類,則直接將鳥蛋產在其他鳥類的巢穴里,讓別的鳥孵化育雛,省心省力。

大部分讀者可能認為鳥窩就是鳥的家,是它們休息睡覺的地方,但其實這并不準確。事實上,鳥類的巢穴是專門用來孵卵育雛用的,如果不在繁殖期內,鳥兒一般不需要巢穴。

2、鳥窩不是鳥的家?

說起鳥窩的作用,大部分人會想當然地認為:鳥窩是鳥類休息和睡覺的地方,是鳥類的家。

但其實大多數鳥除了繁殖期外,它們很少回鳥窩,而是過著四處漂泊的生活,而且即使是下大雨,在非繁殖期,鳥類也是不會回鳥窩的。

在繁殖期,除了有巢寄生習性的鳥類,其他大部分鳥都會建造一個產蛋、孵化以及育雛的場所,也就是鳥巢。因為鳥蛋和雛鳥都比較脆弱,鳥窩可以提供了一個可以遮風避雨、溫度適宜的孵化環境,又給雛鳥一個相對安全的生長環境。

其實巢寄生鳥類在繁殖期也有鳥窩,只不過不是自己建造的,它們把鳥蛋產在其他鳥的巢穴中,讓其代替自己孵化、育雛。

比如大杜鵑趁著宿主鳥外出時,快速將鳥蛋產在鳥巢中,當大杜鵑的鳥蛋孵化出來之后,會將宿主鳥的卵或者雛鳥推出巢穴,而宿主鳥依舊會將其養大。

這恰恰說明了鳥窩是用來繁殖的,巢寄生鳥類不需要自己孵化和育雛,也就不需要鳥窩。

每當下雨之前,鳥兒們就會飛回鳥窩,不過它們并非為了躲雨(事實上很多鳥窩也躲不了雨,因為大部分鳥巢是開口向上),而是為了保護鳥蛋和雛鳥免受雨淋。

一旦繁殖期過去,雛鳥長大了,鳥就會離開鳥巢生活。它們為什麼不在一個固定的地方搭建巢穴,每天「回家」休息,安穩度日呢?

因為一旦鳥以鳥窩為家,它們的活動范圍就會受限,畢竟飛得太遠,回家時消耗的體力太大,這是不利于生存的。而繁殖期是為了后代,而不得已才搭建一個固定的鳥巢。

既然如此,那麼鳥類在下雨天如何避雨呢?那些找不到避雨場所的鳥類,會不會因為大雨而生病甚至死亡呢?

3、鳥類如何躲雨?

大部分鳥巢并非一個躲雨的好地方,因為鳥巢大多開口向上,只是為了保護鳥蛋和雛鳥不被雨淋,鳥爸鳥媽才會回到鳥巢。那麼在非繁殖時期,鳥兒們會去哪里躲雨呢?

第一,躲在密林之中

在世界范圍內,有超過10000種鳥類。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生活在植被茂盛的森林之中。對它們來說,下不下雨其實沒什麼兩樣。因為密林本身就具有很好的防雨功能,鳥類只需要躲在大樹葉下,就可以避免被雨淋。

其實大部分鳥巢雖然開口向上,但是它們都會選擇可以避雨的地方筑巢,即便是在樹上搭窩,也是在茂盛的樹葉之下。所以在繁殖期,鳥回到窩里也不會遭受太大的雨淋。

第二,躲在人類建筑物之下

喜歡棲息在有人類居住的環境的鳥類,避雨最好的場所就是屋檐下、老舊房子等建筑物等場所,比如燕子、麻雀下雨天就躲在村落里。燕子喜歡待在屋檐下的電線上,而麻雀則喜歡鉆到墻縫里。

第三,躲無可躲,只能淋雨

鳥類除了生活在密林中、人類環境中,還有很多是生活在開闊的草原地帶,下雨時就無處可躲,它們就只能直面風雨,躲無可躲。

事實上,除了躲在建筑物下的鳥,其他大部分鳥類在下雨時都會或多或少被雨淋,那麼它們被雨淋后會不會生病或者因為失溫而死亡呢?

4、如何應對淋雨問題?

下大雨時,鳥類主要有兩個問題需要應對:一是雨水將羽毛浸濕后難以飛行,在羽毛變干之前,它們被天敵捕食的幾率會變大;二是渾身沾水會有失溫的風險,而嚴重失溫會導致死亡。事實上,鳥類的身體結構完美地解決了這兩個問題。

首先,鳥類的羽毛解決了被雨水浸濕的問題

鳥類的羽毛分為正羽、絨羽和半絨羽三個部分,正羽就是最外層的羽毛,我們一眼就能看見,絨羽是緊貼著皮膚的一層細小的絨毛,而半絨羽則是在絨羽和正羽之間的一層羽毛。

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鳥類會將嘴巴伸到尾部,然后梳理全身的羽毛。這其實是它們從尾腺中擠出油脂,然后抹在全身的羽毛上,讓羽毛具有防水作用。鳥類的正羽交錯鉤連、排列緊致,再抹上一點油,能將雨水擋在身體之外。

不僅如此,為了讓雨水盡快流下去,一些鳥類會擺出頭部向上傾斜30度的望天姿勢,并且多個成員站得很近,相互取暖。而海鷗甚至會一邊飛一邊向上仰視,這都是為了讓雨水盡快流走,避免浸濕身體。

其次,腳部特殊的結構減少熱量消耗,避免失溫

一般來說,要保持全身溫度一致,需要很多熱量。比如我們人類,溫度較高的動脈血從軀干直接流到腳部,由于腳部的體溫遠高于外界低溫,那麼就會喪失大量熱量。

進而動脈血會轉化為溫度較低的靜脈血,直接回流到軀干,然后再消耗大量熱量回溫。這會讓我們很容易冷,因此冬季保持腳部溫暖很重要。

而鳥類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它們腳部的靜脈與動脈距離近,纏繞多,會形成一個「逆流交換」系統。也就是動脈血從軀干流到腳部途中,熱量就已經逐漸交換給了靜脈血,一路降溫下去,使得腳部體溫僅比外界溫度高一點點,不會引起凍傷,也不會喪失大量的熱量。

這樣一來,返程的靜脈血一路升溫,就不需要消耗大量熱量來回溫,這種結構有利于鳥類在寒冷的氣候下節約熱量,避免熱量流失過快而導致失溫。數據顯示,綠頭鴨全身只有5%的熱量是從腳部流失的。

所以說,在淋雨的時候,鳥類一方面依靠羽毛的防水性避免身體被雨水浸濕;另一方面依靠腳部的特殊結構,避免身體熱量喪失過快,從而解決下雨天冷的問題。也就是說,鳥類淋點雨根本不是事兒!

有人可能會問了,如果遇到像颶風、台風或者熱帶風暴這樣的惡劣天氣,鳥兒還能「直面暴風雨」嗎?它們該怎麼辦?

對于這個問題,鳥類也有自己的應對之策。比如我國東部沿海的一些候鳥,每年秋季都要飛往南方過冬,它們能預測到極端氣候,然后提前出發,盡可能避開狂風暴雨。

不僅如此,候鳥還會在遇上風暴時調整航線。2012年,一只裝了定位器的北方塘鵝在飛往美國新澤西時,途中遇到了風暴,結果這只鳥當機立斷,迅速掉頭,回撤到棲息地暫時避險,等暴風雨過了之后再出發。

當然了,鳥類雖然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脆弱,但傷亡總是難免的。2005年,北美的煙囪雨燕被颶風刮到了歐洲,死亡727只,第二年春天在它們魁北克的棲息地,總數量減少了50%。

5、結束語

鳥類搭窩是為了繁殖,是為鳥蛋和雛鳥提供一個舒適、安全的場所,鳥窩并非鳥類的家。

在非繁殖季,鳥兒隨遇而安,四處為家,它們不會被鳥窩羈絆,活動范圍會更加廣闊,也更有利于生存。如果遇上大雨天氣,大部分鳥類會找地方躲雨,屋檐下、墻縫中、密林里,都是很好的避雨場所。

實在躲無可躲,鳥類的羽毛也可以防止大部分雨水,腳部的特殊結構也不會讓鳥類熱量喪失過快而導致失溫。

鳥兒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