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野象闖入牛舍,用象牙頂撞牛用后腿踢牛,還直接坐到牛身上

aiya 2022/11/29 檢舉 我要評論

云南西雙版納地處熱帶北部邊緣,北有哀牢山、無量山為屏障,終年溫暖濕潤,四季不分明。眾多植物交錯生長,形成了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等多種多樣的植被景觀,被稱為「植物王國」。

在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棲息著野生亞洲象。亞洲象又叫大象、野象,身軀龐大,常常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溝谷、竹林、闊葉混交林中游蕩覓食,也常常在河邊戲水玩耍。

一直以來,野象去莊稼地里覓食的事情時有發生,偶爾還有野象走出森林,進村一游。去年,一群野象從西雙版納出走,一路北上,在莊稼地里大吃大喝,排著隊從城市穿過……曾發生過的一幕幕令人震驚,最近有一只公野象的行為也讓人大吃一驚。

西雙版納勐臘縣勐捧鎮的一個村莊,一頭體型龐大的公野象深夜闖入牛舍,二話不說就攻擊牛,用象牙頂,用腳踢,還直接壓在牛身上。眾所周知,大象是智商比較高的動物,性格也算溫順,為什麼會無緣無故去攻擊牛呢?

01野象闖入牛舍,用象牙攻擊牛,用腳踢牛,還直接坐到牛身上

最近,10多頭野象在山里游蕩,偶爾還會跑到田間覓食,吃飽了就到河邊戲水。當地村民都對野象敬而遠之,但有1頭成年公象,不知道怎麼回事,竟然深夜進村。

月黑風高,成年公象脫離象群,不緊不慢地進了村莊,不知道是目的明確,還是亂走亂闖,竟然闖入了一戶人家的牛舍里,牛舍里拴著幾頭牛。

從監控里看到,公象從容地走進了牛舍,直接就用長長的象牙頂撞到牛身上。牛突然遭到攻擊,又痛又急,本能地想逃跑,但被繩子拴住了,只能在原地干著急。

公象轉過身去,用后腿對著另一頭牛又踢又踩,甚至還用龐大的身軀去碾壓牛。可憐的牛,只能無助地躲避,卻根本逃不過公象的攻擊。

對公象來說,牛舍的空間太小了,根本施展不開,它走了出去之后,然后又走進來,再次用長鼻子與象牙去攻擊幾頭牛。

當公象再次用身體碾壓牛的時候,一頭牛從公象兩條粗壯的后肢間鉆了出來,躲過碾壓。足見公象的體型比這頭牛大了一倍不止。

在公象的輪番攻擊下,其中一頭牛倒地不起,盡管如此,仍然遭到公象用腳踩踏,之后還被公象直接坐到身上,奄奄一息。

公象反復幾次攻擊牛,之后離去。可憐的幾頭牛,都受傷了,其中一頭還死了。公象身軀龐大,戰斗力強悍,面對毫無反手之力的牛群,為何要一再攻擊呢?

02野象為什麼要攻擊牛?或許是為了報復

中國的野象僅在云南省有分布,且由于人類活動的干擾,棲息地面積縮減,目前種群數量約300頭左右。

野象的食物資源匱乏,導致它們頻繁地進村覓食,發生人象沖突。通常,人象沖突表現為,野象采食莊稼,糟蹋了村民的莊稼,甚至攻擊人。

這雄性野象進村,闖入牛舍,攻擊村民飼養的牛,也是人象沖突的一種表現。據村民講述,最近一群野象常在田間出沒,除了攻擊牛,還踩死過雞鴨。

有人說,印象中的大象都是智慧且溫順的,真想不到會有這麼暴力的一面。不知道,這頭雄性野象,為什麼會去攻擊毫無還手之力的牛呢?

大象是公認的有智慧的動物,大腦發達,智商相當于5歲孩童,而且記憶力好,經歷過的事情不會忘記。在泰國就曾有過人類傷害了野象,之后遭到野象報復的案例。

專家猜測有幾個可能:一,反復攻擊牛的雄性野象,很可能在年幼時野外求生,遭受過野牛的攻擊,于是把村民家的牛當成了報復對象。

二,這頭雄性野象本就處于狂躁的狀態,亂闖亂撞進了村子,偶然闖入牛舍,把牛當成了發泄對象,上去就是一頓狂躁。

三,野象與野牛同生活在熱帶雨林里,都是吃素的,食物種類存在重疊,兩者之間存在食物競爭關系,或許這頭野象將牛當成了「競爭者」。

從監控中可以知道,野象的攻擊方式有,用象牙頂撞、用長鼻子擊打、用腳踢、用身體碾壓。無論哪一種方式都極具殺傷力,可憐的牛無處可逃,或傷或死。

03體重達5噸,鼻子長約2米,象牙長1米多

來看看亞洲象是一種怎樣的動物?亞洲現存最大的陸生動物,成年的野象身高大約2-3.5米,體重3-5噸,最重的個體甚至能達到6噸。

這身型往那兒一站,氣場十足,是森林里的龐然大物,在自然界,憑實力沒有誰是野象的敵手。

亞洲象雌性沒有突出嘴外的上門齒,只有雄性長有兩個1米多長的上門齒,突出嘴巴外,向上翹起,威風凜凜,既是戰斗的武器,也能起到挖土、剝樹皮的功能。

無論雌雄,長著一根大約2米長的鼻子,一直垂到地面上。象鼻沒有骨頭,由4萬多條肌肉纖維組成,鼻子的頂端有一個突起,異常靈敏。

象鼻的作用可多了,吸水、取食都離不開它,甚至還能當「武器」使用。象鼻有多厲害?這麼說吧,象鼻靈敏到可以撿起地上的一顆花生,同時也強悍到可以卷起300斤重的木頭。

鼻子還是與同伴交流感情的重要表達「工具」,例如互相纏繞鼻子表示親密,用鼻子吸水為自己或同伴洗澡,打鬧時還是用鼻子去撞擊對方。

04耳朵像蒲扇,四肢像柱子,可以踩踏地面發出地震波聯系同伴

蒲扇一樣的大耳朵是野象的明顯特征之一,野象總是扇動著大耳朵,讓耳部的血液加速流動,以便散熱降溫。

聽力發達,可以聽到人類所聽不到的低頻聲音,隔著幾公里遠,都能聽到同伴發出的低頻聲波,從而進行遠距離聯絡。

野象的腿,就像柱子一樣又圓又粗,充滿了力量感。腳掌擁有強壯且肥大的細胞組織,盡管有著重達3-5噸的龐大身軀,行走的時候,卻能做到悄無聲息。

粗壯有力的腿部無疑也是野象具有攻擊性的「武器」,對它們本身而言,四肢不僅僅具備行走的功能,還有一項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可以用腳踩踏地面,發出一種地震波。

當野象想要聯系遠處的同伴時,可以踩踏地面發出地震波,傳出20-30公里遠,而同伴可以從接收到的地震波中,知道對方是誰,對方在什麼位置,以及地震波中包含著什麼意思。

野象又是如何接收地震波的呢?粗糙強悍的野象,不僅僅鼻子靈敏,足部也非常敏感,可以感知到地震波。傳來的地震波從它的腳趾傳到耳朵,由耳朵里的聽骨來分析信息。這麼神奇的通訊能力,只有大象擁有。

05每天游走10公里,花費15小時覓食,要吃100公斤食物

體型龐大的野象雖然是個吃素的,但是不好惹。為了滿足身體所需,野象每天的首要大事就是覓食,不是在采食植物,就是在去覓食的路上。

野象喜歡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谷,以及坡度沒那麼陡的地方覓食、活動。可采食的植物多達240種,但比較偏愛吃竹筍、象鼻藤、野芭蕉、黃竹、三棱草、棕葉蘆等植物。

象群每天在森林里游走,大約需要走10公里遠,花費約15個小時,一邊走一邊慢悠悠地覓食。每一頭野象的食量,與體型大小成正比,未成年小象一天大約需要吃30公斤食物,而成年野象一天需要的食物多達100公斤,妥妥的吃貨!

吃東西的時候,不緊不慢,有長鼻子卷起野芭蕉,直接拔起來,然后送進口中。有時又用長鼻子去摘樹上的嫩葉吃,嘴里長有臼齒,用來咀嚼食物。

每天都吃這麼多,消化系統效率卻不高,只有40%的食物能被身體吸收,其余的60%被排泄出去。因此有人說,野象就是森林里的「播種機器」,吃進去植物的果實,排泄出來種子,種子在土地上生長。

除了進食、喝水,野象也需要補充鹽分。野象還會在森林里尋找硝塘,也就是含鹽較多的水塘,然后吸食含有礦物質和鹽分的泥漿水,適當補充鹽分與無機物。

06等玉米成熟了就去采食,吃完還會再來

野象是吃貨,且記憶力好,森林里什麼地方有好吃的都知道。除了山中的植物,當地村民種植的農作物,堪稱野象的「盛宴」了。常有野象大搖大擺地跑到田間,理所當然地吃村民辛苦種植的莊稼。

玉米、水稻、甘蔗等莊稼,讓野象吃了還想吃。它們還很聰明,天黑就到莊稼地采食,天亮了就跑進森林里,有時候白天也大搖大擺在莊稼地進食。

研究人員觀察發現,大象似乎知道各種農作物成熟的時間和地點,每年在水稻、玉米等成熟時,就到農田里取食。吃完之后,隔幾天還會再來。村民種植的莊稼豐富且集中,野象在較小范圍內就能吃到足夠的食物,嘗盡了甜頭。

雌性野象總是與未成年小象集體出動去覓食,而成年的雄性野象則會單獨去覓食。相互之間會互幫互助,還會特別照顧小象。

去年,「斷鼻家族」野象,翻越一座座山,穿過一個個村莊,沿途吃了不少莊稼,還會用鼻子擰開水龍頭喝水,甚至有調皮的野象偷酒喝,一路上惹了不少事。

除了直接去田野里吃莊稼,野象還會進村覓食。曾有4頭野生亞洲象跑到西雙版納景洪市勐養鎮的一戶農家里,撞壞了大門,撬開了窗戶,吃了2袋玉米,6袋谷子。

普洱市一戶村民用來看護咖啡地的簡易房,房頂被掀翻,存放在屋子里的玉米散落一地,還被吃了不少。

諸如此類的事件,不勝枚舉。據光明日報報道,2010年以來,西雙版納共發生野生亞洲象肇事事件6674起,農作物受損面積達2.2萬畝。

如何才能更好地化解人象沖突呢?

結語

不要認為大象是一種懂事溫和的動物,就忽略了它極具攻擊性。假如遇到野象,不要因為好奇,近前觀看,而應該遠遠躲開,更不要去招惹野象。

雪靈谷自然實驗室/出品

參考資料:央視新聞、動物學、中國綠色時報、北京科普之窗、中國動物志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