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豬局部泛濫,多地懸賞捕殺野豬!狩獵隊表示:這錢不好掙!

花樱 2022/12/29 檢舉 我要評論

為什麼野豬會在局部地區泛濫成災?既然已經泛濫成災,為什麼還要對其進行保護?狩獵團隊能靠獵殺野豬大賺一筆嗎?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這些相關的話題。

1、先簡單了解一下野豬

野豬是豬科豬屬下的動物,是一種中型哺乳動物,是家豬的祖先,而且現代野豬與家豬之間并不存在生殖隔離,兩者還能雜交繁殖出帶有家豬特征的野豬和帶有野豬特征的家豬。

野豬的染色體為36條(也有38條的),家豬的染色體為38條,不同染色體條數的家豬與野豬雜交后,會產生有36條、37條或38條染色體的后代。不管有幾條染色體,這些后代都完全具備繁殖能力。

在體型特征上,野豬前半身比較強壯,家豬則后半身比較肥胖。與家豬的粉紅色身體不同,野豬的身體是黑色的,皮膚上覆蓋著又密又硬的毛,還長有向外凸出的獠牙。

野豬的肩高60厘米至1米,雄性野豬的體重可達160公斤,雌性體重則為100公斤左右。野豬的耳朵非常靈敏,長長的嘴巴向外凸出,當它們的嘴一張一合時,上下牙齒會互相摩擦,變得特別鋒利。

除了年老的雄性野豬,森林中的野豬都過著群居生活,一個野豬群大概由幾個到幾十個,甚至上百個成員構成,其中占領導地位的是雌性野豬,野豬群的核心成員是一只或者多只雌性野豬,這些雌性分別由自己的幼崽,而成年雄性野豬,只有在繁殖期才會與一起住群生活在一起。

野豬幼崽出生后,身上的顏色會年齡的增長而變化:從出生到6個月,幼豬身上有土黃色條紋,隨著年齡增長,身上的條紋會逐漸退去;從2個月大到1歲,幼豬身上的毛色變為紅色;1歲以后,便進入成年期,野豬身上的顏色就變成了黑色。

雖然野豬是家豬的祖先,但它們可不是像家豬那樣溫順的動物,野豬不僅性情兇猛,攻擊力也非常強悍。它們強壯的身體可以輕易將人撞倒,長而尖利的獠牙能在人身上戳個大窟窿。有記錄顯示,野外的老虎在捕食野豬時,都有可能被野豬的獠牙刺穿身體,身受重傷而亡。

2、野豬在局部泛濫成災

早年間,由于野豬的棲息環境遭到破壞,以及人類毫無節制的大量捕殺,野豬的數量急劇減少,國家也因此將其列為國家保護動物的名錄當中。不過近幾年,野豬的數量急劇增長,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野豬的總數量已經超過了120萬頭,在局部地區甚至泛濫成災。

野豬泛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隨著近些年我國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及對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的加強,野豬的生存環境變好了,生存空間變大了。

其次,野豬的生存能力非常強,它們的食性很雜,無論是植物根莖,瓜果蔬菜,還是農作物的種子,亦或是鼠類、蛇類等小動物,甚至動物的尸體等,都能成為它們的食物。也就是說無論野豬走到哪里,它們都不會為吃發愁。

第三,野豬的繁殖能力很強,一頭成年雌性野豬一年可以繁殖兩次,每次可生產幼豬4~12頭,而且幼豬的存活率也很高,從家豬的繁殖能力就能看出這一點。

總之,野豬數量急劇增長,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生態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野豬的生存空間擴大了,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們自身強大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

如果僅僅是數量多,還不至于被稱為「泛濫成災」。關鍵的問題是,野豬數量變多之后,它們常常從山上下來,闖到農田里啃食莊稼,進到村莊甚至城市里攻擊居民,對農作物和居民的安全構成威脅。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野豬泛濫的地區,當地政府才頒發「殺豬令」,號召民間狩獵隊伍對野豬進行限制性捕殺,并給予狩獵隊伍一定的酬勞。

3、「殺豬錢」并不好掙

很多網友看到「懸賞殺豬」的通告后,表示掙錢的機會到了,比如陜西渭南林業局發布的通告中,政府會按照一頭野豬2500元的價格對狩獵團隊進行獎勵,如果一天能捕獲3頭野豬,就算是5人組成的狩獵隊,每人也能分得1500元。

那麼這個錢真的好掙嗎?答案是否定,因為獵殺野豬并不容易,而且會給團隊帶來損失。

比如2021年通江縣發布通告,計劃獵殺的野豬數量為750頭,當地唯一擁有合法持槍證的狩獵隊伍參與了殺豬行動。4名獵人帶上7只獵狗和4支獵槍,兩天時間捕殺了8頭野豬,按照當地政府給予的2000元一頭的價格來算,每名隊員可以分得4000元,這回報相當豐厚。

但是,在這兩天的狩獵行動中,有兩條獵犬犧牲了,一條是普通獵犬,而另一條則是從國外引進的名貴獵犬,市場價約為6萬元/只,按照上述獎勵的資金,狩獵隊簡直賠了個底掉!

事實上,僅靠「懸賞殺豬」來限制野豬的數量,并不能取得預想的效果。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符合要求的民間狩獵團隊非常少,無法滿足獵殺足夠多野豬數量的需求;另一方面因為狩獵野豬并不容易,狩獵隊伍很難掙得這份補貼,「殺豬令」的號召作用并未引起太大反應。

另外,在多地的「殺豬」通告中,都要求只能符合條件的狩獵隊伍可以捕殺野豬,不允許使用藥物等方式毒害野豬,因為投毒有可能會毒害其他野生動物,對當地居民也是很大的安全隱患。

4、為什麼要保護野豬?

最后我們再來回答一下一些朋友比較困惑的問題:既然野豬在局部地區已經泛濫成災,為什麼還要進行保護?這其實跟野豬在生態環境中的作用有關。

首先,野豬經常翻拱土地尋找食物,這可以起到疏松土地的作用。尤其是在落葉堆積較厚的森林里,野豬的翻土習性能將落葉上的植物種子翻到土壤中,讓植物種子得以萌芽生長。

其次,野豬以植物根莖、樹枝等為食,會啃食森林中較低位置的枝葉,而且它們冬季搭窩時,也會折斷低矮的樹枝。野豬的這些習性可以清理森林中的低矮樹枝,為其他動物的活動開拓出了空間。

另外,野豬除了吃植物,它們還會捕食一些鼠類、蛇類等小動物,這可以限制森林中鼠類的過度泛濫,有利于保護植物的生長和繁衍,要知道老鼠會食用大量的植物種子。

還有,對于大中型猛獸而言,野豬是優質的獵物,野豬可以為狼群、老虎等猛獸提供食物,有利于它們的生存,同時也避免了鹿、狍子等食草動物被猛獸過度捕獵。

總之,野豬在食物鏈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們的存在有利于維持生態平衡,對保護生態有重要的作用。

5、結語

野豬數量變多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生態環境變好了,但是野豬在局部地區泛濫也給當地農業和居民帶來了危害,應當加以限制。

不過不得不說,僅憑「殺豬令」召集民間狩獵團隊來獵殺野豬,恐怕達不到預期效果,也不是長久之計,應當采用更多地辦法來限制野豬的泛濫。

最后提醒大家,雖然局部地區允許獵殺野豬,但獵殺的野豬不允許自行處置,更不允許拿到市場上販賣和食用。因為野豬體內還有大量的寄生蟲和致病細菌,食用野豬肉很可能會導致健康問題甚至疾病傳播。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