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核爆云層,跨過戰爭軍區,活躍上世紀戰場上的,除了人類和兵器,還有一種看似脆弱又不起眼的小鳥——鴿子。
我國第一顆氫彈在羅布泊完成爆炸實驗之后,正是50只軍鴿冒著強烈的輻射穿過了蘑菇云,回到家鄉,完成了一次寶貴的測試實驗。
由于鴿子傳輸速度快、不易于被發現、便捷等特點,用鴿子傳信一直保持到二戰時期,「隨便」一扔想讓它飛哪兒它就飛哪兒。
鴿子到底是憑借什麼特性飛行和尋路的?為何能堪比現代科技中的地圖導航?
立下赫赫戰功,不輸人類的軍鴿
鴿子有著非同尋常的導航能力,能像人一樣辨別方向和地址,準確來說 鴿子的方向感比人還要好,因為這一特性,所以它們也被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殘酷的戰爭中,無線電、電報和電話等通信設備常常被敵軍破壞,所以信鴿在戰場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只叫吉杰的信鴿,跟隨盟軍到達意大利之后這個小東西開始了它的表演。有一次,在盟軍部隊突破防線一路向意大利北部前進的時候,英國的一個步兵師準備占領一個村莊,于是向指揮部請求轟炸,就在進攻之前,他們發現這個村莊已經被別的軍隊占領了,而這別的軍隊正好也是英國的軍隊,這顆炸彈炸下來對他們自己損失可就大了。
這支英國軍隊想向指揮部請求取消轟炸,關鍵時候他們卻無法與指揮部取得聯系,箭在弦上非常緊急,部隊軍官想到了吉杰,于是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它。
吉杰僅用了二十分鐘就把消息帶到了指揮部,指揮部及時取消了轟炸計劃。正是因為信鴿吉杰,這個村莊才存留下來,無辜村民才得以活下來。
二戰結束后這個小家伙被授予了最高的獎章——瑪麗亞迪肯獎,這是英國為在戰場上有著杰出貢獻的動物們專門設立的獎章,認可度還是相當高的。
除了吉杰,還有名為「親愛的朋友」和「嘲笑者」也非常出名,由于科學訓練,即使面對炮火和機槍彈幕,信鴿也不會動搖,它們的勇氣完全不亞于沖鋒陷陣的一線士兵。
1918年10月,在阿戈訥森林,美軍第77步兵團一支縱隊突然深陷重圍,「親愛的朋友」于是立刻帶著信息起飛,它穿越過敵人的槍林彈雨,彈片打穿了它的胸膛,打瞎了它的一只眼睛,捆信那只腳也幾乎被打碎了,但是這封信最后還是送到了美軍后方,這封信的傳出拯救了100多名縱隊隊員。
「嘲笑者」也是一只經歷了生死的信鴿,它在前線執行了整整52次任務,1918年一個深秋的早上,「嘲笑者」攜帶重要軍事情報起飛,穿越德軍重兵重重把守,炮兵在收到情報后半小時內就給了德軍沉重打擊,可見信鴿效率有多高。
不止是二戰時期信鴿發揮了很大的重要,在古代各種大大小小的戰爭中,它們也是功不可沒,傳信能立下功勞,但反過來,如果被非正義之師利用,那信鴿也會帶來無窮禍害。
傳信鴿能立下汗馬功勞,也能帶來無窮禍害
侵華戰爭我們打得非常慘烈,傳信鴿也是罪魁禍首之一。
日本明治年間已經將信鴿投入戰場中,侵華戰爭的時候,日本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培育優良品種信鴿,并在軍方建立鴿舍對信鴿進行訓練,戰時利用它們傳遞信息。
中日交戰之時,天上經常有很多鴿子飛過,最吃虧的就是我們中國軍隊的戰士一開始并不知道軍鴿的危害,所以他們也沒注意,以至于造成巨大的損失。
侵華戰爭時,日本安插了不少探子在中國收集情報, 這些探子將他們收集到的情報通過信鴿傳回日軍部隊,日軍部隊據此對我們的軍隊進行「精準」打擊,當時我們損傷慘重,經此一敗,中國軍隊也就對軍鴿重視起來了。
為了防止軍鴿為日軍傳遞消息,八路軍專門成立了一支滅鴿小分隊,并且還制定了一個特殊的規定,在戰場上首要擊斃的是傳遞消息的信鴿,其次才是日本軍官,如果為了擊殺日軍而放走了信鴿,那他們將受到處罰。
除了專門的滅鴿小分隊,當時很多獵人和老百姓也自發加入了滅鴿行動,有的用彈弓、有的用獵槍,其中比較著名的除鴿事件,是除鴿隊長華榮龍假意投降,混入日軍的鴿舍送食物的隊伍中,并在鴿子喝的水中投下劇毒,這才殺死了大批「助紂為虐」的日本軍鴿。
在戰場上知道最新形勢就占據優勢,所以絞殺日本軍鴿,拯救了多少抗日戰爭英雄的生命。
能傳訊的鴿子是如何訓練出來的?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的信鴿,都能快速高效地把信息送達指定地點,讓人非常好奇的一點是:送信人是怎麼告訴鴿子們把信送到哪里的?鴿子們是怎麼聽懂的?難道鴿子和人類的語言是相通的嗎?即使語言相通,鴿子能找到目的地,是因為自帶導航嗎?
這個想法顯然太離譜了,我們還是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看吧。
大家應該聽說過幾種會說話的鳥吧,比如八哥、鸚鵡之類的,然而這些品種的鳥并不是天生就會說話的,而是后天經過訓練才修煉成「精」,會說人話的,類比得出, 軍鴿或信鴿其實也是經過人工訓化才具備送信能力的。
以前訓練信鴿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種是經常帶信鴿到一個固定的地方去,也就是需要它送信的地方,經過數次訓練,信鴿就能通過自生分辨磁場的能力記住這條路線,在需要的時候就可以利用信鴿在這條線路上送信了;
另外一種比較常用,利用鴿子天生戀家的特性,讓信鴿時常往返于需要傳遞信息的兩個地方,因為信鴿非常戀家,所以把它們放出去傳遞信息后能夠回到原來的地方,就達到了讓信鴿往返兩地送信的效果。
還有一種就是使用信鴿的人并非信鴿主人,而是與信鴿主人聯系之人,他們彼此之間認識,信鴿主人通過恰好途徑的朋友把信鴿帶給自己的聯絡人,聯絡人將信鴿籠養起來,待需要傳信之時放出,信鴿憑借它們的歸巢能力準確回到主人家中,這樣也能成功送信。
現在用于競翔比賽的信鴿訓練方式則更加復雜,是一套科學的訓練方法。
第一步就是基礎訓練,其中又包括親和訓練、歸巢訓練、開棚訓練和熟悉信號訓練;
基礎訓練完成后就開始第二步放翔訓練,放翔訓練包括四周訓練和夜宿訓練,目的就是使鴿子在無論多惡劣的氣候條件下都敢于歸巢、培養以后遠程飛翔在外過夜的適應能力;
第三步就是防天敵訓練,鴿子最大的天敵就是禽猛,通過這一項訓練避免信鴿在外飛翔時被禽猛所傷;
接下來就是最后一步提高歸巢速度訓練了,馴養員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寡居法、思偶法、占巢法和餓食法。經過這一整套科學完整的訓練,信鴿可以說所向披靡了。
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訓練信鴿的方法都大同小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將路線深深「烙」在信鴿腦海中,馴養人員也都通過各自的方法做到了,小小的鴿子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最開始是誰發現鴿子可以用來傳信的?
中國文字記載的最早使用鴿子傳信的記錄是在盛唐時期,《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有傳書鴿章節,書中稱「張九齡年少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曰為飛奴。」按咱們中國的記載,最開始發現鴿子可以傳信的就是盛唐張九齡。
張九齡
根據達爾文《物種起源》記載: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人也開始使用鴿子傳信,早在5000年前,希臘人已經把野生鴿子馴養為家鴿。由此可見,外國的鴿子傳信起源得也挺早。
飛鴿傳信謎底到現在就解開了,它們天生具有磁場能辨識方向和它們的戀家特點決定了它們能成為幾百年來的信使,一種動物能體現這麼高的價值,不枉來人間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