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體型和戰斗力上來看,美洲獅屬于大型貓科動物,猞猁是中型貓科動物,美洲獅完全有能力碾壓猞猁。但是體型處在美洲獅和猞猁之間的狼,擁有壓制美洲獅的能力,卻奈何不了猞猁,甚至遇到猞猁會有規避的行為。
那麼,為什麼體型較小的猞猁在面對狼時,比體型較大的美洲獅更有優勢呢?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狼群憑什麼能制服體型更大的美洲獅
貓科動物擁有鋒利的爪子和靈活的身形,在同等體重條件下,通常具有碾壓犬科動物的能力,就像貓欺負狗那樣。然而在北美地區,體型更大的美洲獅,在與灰狼的競爭中竟然處于劣勢。
1999年,美國環境專家對美洲獅的生態環境展開了一項研究,對大提頓國家公園以及提頓山山脈地區的美洲獅進行了長達10年的觀察。
在觀察中,研究團隊分析了623個美洲獅的捕獵地點,其中有33個地點出現了狼群的活動軌跡,而在這些地點,從現場的痕跡來看,美洲獅時主動回避的。
而且在美洲獅經常出現的捕獵地點,一旦有狼群光顧,美洲獅出現在該地點的頻率就會降低。也就是說,在有狼群活動的地區,美洲獅會主動遠離或者回避,在與狼的競爭中處于劣勢。
那麼作為大貓的美洲獅為什麼會被北美地區的灰狼壓制呢?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美洲獅在體型上雖然有優勢,但這種優勢并不明顯
在我國東北地區,凡是有東北虎出沒的地方,很少會有大型狼群的存在,這主要是因為老虎對狼群具有明顯的碾壓優勢。即便是一群狼,在面對體型是自身四五倍的東北虎時,都不敢有任何冒犯。這或許就是所謂的在絕對力量面前,所有技巧都是花里胡哨的。
美洲獅是北美地區體型最大的貓科動物,成年雄性的平均體重為60公斤左右,雌性要小一些,體重為40公斤。而我們平時所說的灰狼平均體重約為35公斤,這比美洲獅要小一些。但是這種體型上的差距并不明顯,美洲獅很難像老虎那樣對狼完成秒殺。
其次,狼群集體作戰的策略,相比美洲獅的獨來獨往更具優勢
我們知道,狼是群居動物,并且擅長集體協作,共同作戰。狼群在捕獵時,通常會輪番消耗對手的體力,在對手精疲力竭之時,再一擁而上,發起致命攻擊。而美洲獅是獨居動物,除了撫育幼崽的短暫時期,其他大部分時候都是獨來獨往的。
在北美地區,食草動物的體型都比較大,狼想要在此地立足,必須要依靠群體的力量,集體狩獵,因此北美地區的狼群規模通常比較大,少則三五只,多則十幾二十只。當美洲獅與狼群較量時,美洲獅雖然可以短暫壓制一只狼,但狼群的其他成員一擁而上,很快就能將美洲獅制服。
所以說,狼群能夠壓制美洲獅憑借的是數量優勢,再加上美洲獅的體型比狼大不了多少,狼群完全有能力在與美洲獅的競爭中占據優勢。
狼為什麼不敢招惹體型更小的猞猁?
北美地區的狼群可以壓制體型更大的美洲獅,而在白俄羅斯的狼卻敗給了體型更小的歐亞猞猁,甚至被猞猁殺到了「斷子絕孫」的地步。
1997年至2017年,白俄羅斯動物學家對納利博基森林中狼與猞猁之間的長期斗爭,進行了長達20年的觀察、記錄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 狼半年以內幼崽的存活率與猞猁分布密度呈反向相關的關系。也就是說,猞猁分布密度越大的地區,狼幼崽的存活率就越低。
不僅如此,動物學家還記錄到了16起猞猁主動獵殺狼的事件,其中被獵殺的狼當中包括了5只成年狼在內。體型更小的猞猁不僅屠殺狼幼崽,甚至對成年狼展開獵殺,用「大殺四方」來形容猞猁都不為過,猞猁甚至因此被人們稱為「屠狼機器」。
那麼體型更小的猞猁,憑什麼能對狼群具有壓制作用?我們來看下具體原因:
第一,猞猁的體型雖然更小,但小不了太多
正如美洲獅比狼大不了太多一樣,狼與猞猁相比在體型上的優勢也不明顯。猞猁屬下一共有四種動物,分別是西班牙猞猁、加拿大猞猁、短尾貓和歐亞猞猁,其中與狼有交集且具備獵殺狼能力的只有歐亞猞猁。
歐亞猞猁長相似貓卻遠大于貓,體長130厘米,體重在30公斤左右,這比狼的體型略小,但小不了太多,狼在體型上無法對猞猁形成碾壓之勢。不僅如此,作為貓科動物,猞猁比狼更加靈活,在一對一的情況下,很難說狼能戰勝猞猁。
更重要的是,猞猁會上樹,而狼不會。在納利博基森林里,密林叢生,這不利于狼群圍獵,但對于猞猁來說,可以借助樹木到處逃竄,那麼就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猞猁面對體型較小的亞成年狼時,可以展開獵殺,而面對打不過的成年狼時,可以一走了之,狼根本就奈何不了猞猁。
第二,狼群規模較小,不具備數量優勢
在北美地區,食草動物的體型較大,狼往往需要一個較大的群體才能更好地生存,但在納利博基森林里,獵物豐度較大,各種各樣的小動物比較多,狼不需要那麼大的群體來捕獵,狼群規模較小,甚至多數以孤狼的形式存在。
那麼在密林之中,狼群的數量優勢不復存在,當它們面對體型比自己小不了多少的猞猁時,很可能會被獵殺。
第三,猞猁專挑狼幼崽下手,讓狼群難以發展壯大
白俄羅斯對狼和猞猁長期斗爭的研究結果顯示,猞猁的分布密度與狼幼崽的存活率呈反向相關的關系,這說明猞猁更多的時候是向狼幼崽下手。
由于森林里狼群規模較小,大部分情況是一對狼夫婦撫養幾只幼崽,當它們外出捕獵時,猞猁就會來到狼窩,殺死里面的幼崽,而當狼爸狼媽回來后,猞猁已經逃之夭夭了。
白俄羅斯動物學家們曾記錄到,納利博基森林里的狼群為了繁衍后代,甚至搬出了森林,來到更加開闊的林緣地帶生活。但是那里獵物稀少,難以滿足捕獵需求,狼群又不得不回到密林之中。
而當它們再次返回森林時,狼群改變了生存策略,它們組成了更大規模的群體,而且外出狩獵時也不會傾巢而出,而是留下一只或者兩只成年狼守護狼窩,保護狼崽,這才讓狼群的幼崽存活率有所提高。
所以說,狼群在與猞猁的競爭中處于劣勢的情況,主要發生在白俄羅斯納利博基森林中,是當地特殊的棲息環境更有利于猞猁的活動,而不利于大型狼群的存在,這才給了猞猁碾壓狼群的機會。
結束語
在自然界中,兩個不同的物種生活在同一棲息地,處在類似的生態位置,獵物又高度重疊,那麼它們之間就有可能是競爭關系。比如北美地區的狼和美洲獅,白俄羅斯地區的狼和猞猁,它們會為了爭奪獵物而斗得你死我活。
猞猁會想方設法屠殺狼幼崽,控制狼群的繁衍壯大,而狼群遇到美洲獅也不會留情,將美洲獅驅趕出自己的領地范圍。
狼群可以壓制美洲獅憑借的是數量優勢,而不敢招惹猞猁,同樣是因為狼群規模太小,數量優勢消失了。關于這個話題,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