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雷要下雨,下雨要打傘!我們都知道下雨了要躲雨,而最好的躲雨場所是家里。鳥兒們下雨天也會躲起來,但它們躲雨的地方通常不是鳥窩。
那麼,它們為什麼不回鳥窩躲雨呢?不回鳥窩又會去哪里呢?又為什麼在生活中很少能見到鳥兒的尸體?我們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1、鳥窩不是鳥的家
看到這個標題是不是很詫異,鳥窩不是鳥的家?沒錯,大部分鳥類都沒有固定的棲息場所,它們四海為家,鳥窩只是鳥類繁殖時的臨時居住地,是用來孵化和養育小鳥的地方。
我們看幾個例子就明白為什麼說鳥窩不是鳥類的家了:
比如最常見的鳥窩是杯狀巢,鳥兒用泥土、糞便、樹枝等材料搭建一個杯狀或者碗狀的外形,在里面鋪上絨毛、干草等細軟,一個舒適的鳥窩就搭建好了。但這樣開口向上的鳥窩,并不是一個能遮風避雨的好場所。
再比如那些擁有巢寄生習性的鳥類,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大杜鵑了,它們將自己的鳥蛋產在其他鳥類的巢穴之中,讓宿主鳥幫助孵化和育雛,自己卻可以節約大量的精力,以產下更多的卵。
再比如帝企鵝,它們生活在南極,每年繁殖季節都會返回出生地尋找配偶,繁殖后代。不過在嚴寒的極地世界里,帝企鵝并不筑巢,因為在零下40℃的環境里,筑巢也沒用,而且那里也沒有筑巢的材料。它們將卵產在腳上,并放進育孵化袋中進行孵化。
所以你看,雖然大部分鳥類都有筑巢的習慣,但這些巢穴的防雨效果并不好,這也就意味著依靠巢穴躲雨是不現實的,巢穴也不是它們的家。
事實上,鳥兒只有在繁殖季才會筑巢,并暫時有一個固定的棲息場所,它們在食物與巢穴之間往返,孵化鳥蛋,喂養雛鳥。
可一旦雛鳥長大到能飛的階段,成鳥便會放棄鳥巢,帶著孩子們一起游歷四海,那些具有遷徙習性的鳥類,更是帶著小鳥長途跋涉,飛往另外一個地方越冬。
那麼為什麼鳥類不把鳥窩當作家呢?因為鳥兒一旦以鳥窩為家,它們的活動范圍就會受限,要知道每天覓食結束后飛回鳥窩,是需要耗費體力的,這不利于鳥類的生存。
所以鳥兒四海為家,飛到哪里就吃到哪里,只有在繁殖季節時,才搭建一個鳥巢來養育雛鳥。
2、下雨時鳥兒去哪里了?
既然鳥窩不是鳥類的家,而且鳥窩遮風避雨的效果也不太好,那麼下雨時鳥兒會去哪里呢?我認為它們有以下幾個去處:
第一,天然庇護所
在自然界中,有太多的天然庇護所可供鳥類躲雨了,比如大樹葉下,灌木叢中,密林深處,石頭縫里,山洞中等等,只要不是狂風暴雨,這些天然庇護所完全能為鳥類提供遮風避雨的場所。
第二,人類建筑物
那些喜歡生活在有人居住的環境中的鳥類,比如麻雀、喜鵲等,它們在下雨天會躲在人類的建筑物下,比如屋檐下、橋下、老舊房屋等,相信很多讀者小時候經常會見到小鳥在屋檐下躲雨。
第三,回到巢穴
如果是在繁殖季,在風雨來臨之前,鳥兒就會飛回巢穴,因為那里有需要它們庇護的鳥蛋或者雛鳥。很多鳥巢搭建的位置就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比如樹枝上鳥窩可以用樹葉擋雨,啄木鳥的鳥巢是在樹洞中,可以遮風擋雨。因此在繁殖季的鳥會飛回巢穴躲雨。
第四,直面風雨
大部分鳥類在下雨天都會找一個合適的避雨場所,但總有一些很難找到好的地方躲雨,比如生活在草原上的鳥,還有那些需要保護雛鳥的鳥,它們只能直面風雨,任由雨水淋在身上。
不過不用擔心它們會被淋成落湯鳥或者因為失溫而死,因為鳥類有兩個特殊的防雨防凍能力:
第一個就是它們的羽毛,不僅能御寒,還能防水;第二個特殊能力在它們的腳上,你看鳥類的腳光禿禿的,但腳部特殊的結構讓身體的熱量從此處散發的比例只占5%左右。
所以說,鳥類大部分情況下會尋找各種各樣可以躲雨的地方避免被雨淋濕,但如果躲無可躲,直面風雨也不會帶來特別嚴重的后果。
3、為什麼很少見到鳥類的尸體?
鳥兒隨處可見,尤其是生活在我們環境周圍的麻雀,更是成群結隊的出沒。但在生活當中,很少能見到鳥類的尸體,這是為何?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很少有鳥類可以善終
不同的鳥類的壽命不同,通常體型越大的鳥類壽命就越長,比如信天翁的壽命為40歲左右,而麻雀的壽命只有5歲。
不過很少有鳥類能壽終正寢,它們生活在各種天敵的虎視眈眈之下,再加上惡劣環境的影響,以及食物短缺等問題,大部分鳥類都很難活到成年。
那些能順利長大的鳥,也會被各種各樣的天敵捕食。在動物界,很少有贍養年老者的情況,那些壽命比較大的鳥,在老死之前,就因為難以覓食而死掉了。
第二,它們的尸體被吃掉了
除了上述被天敵吃掉的鳥類,那些因為饑餓或者其他原因死掉的鳥會留有全尸,但在自然界中,有太多食尸者在尋找各種尸體。
鳥兒死亡后,其尸體散發的氣味很快就會吸引各種動物過來,把它們的尸體吃掉。即使是生活在我們周圍的麻雀、喜鵲等,死后的尸體也會被村子里的貓貓狗狗吃掉。
所以在人們發現死掉的鳥類之前,這些尸體已經被動物們吃掉了,這些自然界中的清道夫,一直都在清理各種各樣的尸體。
第三,生活在我們周圍的鳥類太小
試想一下,如果是一只大鳥死亡,相信人們很容易就能看到它的尸體,就算沒看到,尸體散發的惡臭氣味也會引起人們的注意。
但是體型較大的鳥類通常生活在遠離人類的地方,生活在我們周邊的鳥類都是一些體型較小的鳥,最常見的恐怕就是麻雀了。
體型較小就意味著不容易被發現,大部分人都不會留意路邊的麻雀尸體,況且麻雀的體色與地面的土灰色十分接近。
第四,死在隱蔽之處
鳥兒活著的時候,我們也只能在樹上、房檐上看到,它們中的一部分雖然生活在人類環境周圍,但并不代表它們會與人類親近。
而那些即將死亡的鳥,比如生病的或者年老的,它們在身體虛弱的時候,往往會選擇一個隱蔽之處躲起來,比如老舊的房屋等,也就是說,這些鳥類在死之前,通常會藏起來,人們也就很難見到了。
其實大部分動物的尸體都不會輕易出現在人們眼前,它們有些被掠食者吃掉了,有些則躲在隱蔽之處,除非發生意外,野生動物通常不會死在有人居住的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