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最難的動物們!全身帶刺的豪豬上榜,袋獾一次性生30只幼崽!

aiya 2022/12/13 檢舉 我要評論

人類母親生育孩子的過程是非常痛苦和艱難的。但是這并不代表,我們的媽媽是這個地球上唯一需要經受這種痛苦的媽媽。 在自然界,有許多動物生孩子的經歷可能更加痛苦,有時候往往需要經歷非常極端的生育狀況,才能生下它們的孩子。

kiwi鳥

想象一下,如果一個100斤的媽媽,要生下一個20斤重的嬰兒是什麼概念?這個重量相當于三倍人類新生兒的體重。光是想想都覺得疼吧。但這就是kiwi鳥媽媽生育寶寶的常規操作。

Kiwi鳥學名鷸鴕,又叫奇異鳥或者無翼鳥,是新西蘭的國鳥。在不會飛的鳥類中,它是體型最小的。然而相對于自身的體重而言,它產下的蛋,相當于自身重量的五分之一,是所有鳥類中最大的。可以看到,成年無翼鳥體長只有25厘米,而它的蛋,大小居然都快趕上自己的身體了。

鴕鳥的蛋雖然重達1.5公斤,但是僅僅只是鴕鳥體重的百分之一罷了。然而,盡管看上去很嚇人,但實際上生產巨型蛋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雖然生產過程痛苦,但是kiwi鳥生成這些巨型蛋所需的能量其實并不多,只需要用自身儲備的能量就可以了。

而且巨型蛋提供了豐富的營養,使得孵化出來的小kiwi鳥高度早熟,一出生就有羽毛,就能睜開眼睛,一周內就能自己覓食,還能更好的躲避掠食者。倒也是為鳥媽媽省了不少事。

松果蜥蜴

和kiwi鳥情況相同的還有澳大利亞的松果蜥蜴,但是和松果蜥蜴相比,kiwi鳥就有些小巫見大巫了。松果蜥蜴廣泛分布于澳大利亞,是自然界少有的奉行一夫一妻制的動物,它們的一生只與一個伴侶交配,溫柔專一,對伴侶不離不棄。

盡管是爬行動物,但是它們卻并不產卵,而是直接生下小蜥蜴。松果蜥一胎通常能誕下2-3只發育完全的小蜥蜴,小蜥蜴加起來的重量,能夠占到雌蜥蜴體重的三分之一,相當于人類母親直接生下一個7歲的寶寶。和kiwi幼鳥一樣,小松果蜥一生下來,很快就能獨立生活了。

豪豬

豪豬渾身鋒利的尖刺能夠很好地保護它遠離捕食者的襲擊,但是對于正值生產的豪豬媽媽來說卻不是一件好事。豪豬寶寶不像大多數嚙齒類動物那樣,出生時沒有毛。它們一出生就渾身布滿毛發了。雖然此時這些毛發還很柔軟,要等到小豪豬出生幾個小時后才會開始變硬。但是如果小豪豬出生時在媽媽產道里的朝向是逆著毛發生長方向的話,就會很容易把毛發卡在媽媽的產道里,等到毛發變硬就會容易引起并發癥,導致豪豬媽媽的死亡。

由于豪豬渾身尖利的刺是一把雙刃劍,雖然能隔絕敵人,但是也意味著靠近同類時需要很小心地把握距離。因此心理學有個名詞叫做豪豬效應,用來形容人際關系,強調人和人之間應該保持適當的安全距離,不論多麼親密的關系都應如此,這樣才能既滿足需求又不傷害彼此。

袋獾

被人調侃成社會平頭哥的蜜獾,以「人狠話不多,不服就是干」而聞名于動物世界。事實上,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州,也有個獾字輩的大哥,脾氣和戰斗力都完全不輸平頭哥,它就是袋獾。袋獾天天以打架為樂,還特別喜歡發出獨特的尖叫聲,方圓10公里外都能聽得到,當地人稱它們為「塔斯馬尼亞的惡魔」。

袋獾媽媽在生產時倒是沒有什麼特別的危險和痛苦,但是對于袋獾寶寶們卻是一場嚴酷的生存考驗。因為袋獾媽媽一次性可以生下30只袋獾寶寶,每只都只有葡萄干的大小,這些超級迷你的小家伙必須自己從媽媽的產道里跑出來,然后在媽媽身上翻山越嶺,最后進入倒媽媽胸前的育兒袋里。

如果只是一出生就需要運動,倒也沒有什麼,但是袋獾媽媽的育兒袋里只有4個乳頭,意味著30個兄弟姐妹里,只有4個袋獾寶寶能活下來。所以從出生開始,小袋獾們就在為它們的生命瘋狂沖刺,以免自己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裸鼴鼠

這是一種長相非常丑陋像是外星生物的物種,分布在非洲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等地。它們以一種在脊椎動物中很少有的殖民地狀態,進行群體社會生活。族群中除了鼠后和幾只負責交配的雄鼠,其余老鼠全是工鼠,它們活著的目的就是工作,為整個族群和鼠后工作。因為鼠后是整個族群里唯一可以生育的雌性,她的任務就是繁衍后代。

這不就是生孩子的機器嗎?當生孩子變成了一種任務,取代了親子關系的幸福感,這無疑是一種悲哀,也是一種莫大的痛苦。

然而這種女王的位置卻是雌性裸鼴鼠爭奪的對象。只要任何一只雌鼠殺死現任的鼠后,就能取代它成為新一任的王后。一旦她成為女王,就會開始生孩子,通常一次大約 10 到 15 個。而且,它產子的數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這是因為裸鼴鼠是唯一在成年后骨骼仍然會生長的哺乳動物。

每次當鼠后懷孕時,她的椎間盤空間會變得更大一點,然后每次她產子的數量就會相應地增加一點。根據華盛頓史密森尼國家動物園館長助理科恩斯介紹說,一只鼠后的巔峰時期,一窩就能生下33個幼仔,每個大約有一顆飽滿的蕓豆那麼大。這種產仔量是地球上所有哺乳動物中最大的。

非洲穹蛛

這種蜘蛛的繁衍方式,向人們展示了大自然的殘酷。這種蜘蛛是天鵝絨蜘蛛科的一種,學名叫做Stegodyphus dumicola。這種穹蛛很特別,有違于蜘蛛獨來獨往的生活習性,它們常常以數百只的數量組成大型家庭群,共同生活在巨型巢穴里,共同捕獵、保衛家園,甚至分擔養育后代的責任——這種行為也被稱為「義親撫育」。

這種穹蛛壽命很短,只有一年,一生只能繁殖一次,而且只有40%的雌蛛能夠最終繁殖成功。加之生存環境惡劣,因此整個族群把延續下一代當作最重要的任務,刻在了基因里。為了這個目的,不僅僅是生育小蜘蛛的母蛛,那些和母蛛關系較近的「閨蜜」,被稱作處女蛛的未交配的雌蛛,也會竭盡全力地照顧「姐妹」的孩子,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當母蛛產下的卵孵化后,所有的雌蛛(母蛛和它的未交配的姐妹雌蛛)會開始在體內生產營養液,并反芻給小蜘蛛。到最后,雌蛛們會連同自己的內臟一起液化用來喂養小蜘蛛。這時,小蜘蛛們就會爬到它們身上把它們吃掉。

倫敦動物學會的研究員喬安妮·休拉爾表示,盡管這種食母行為在自然界中很罕見很殘忍,但是經歷了幾代的進化,這種方法也確實幫助某些物種得以生存下來。

實際上,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母愛的偉大總是令我們心頭一暖,這種根植于生物基因中的感情,不僅是某種本能,也是動物區別于植物的重要特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